在鄂东罗田,一群手持相机的“乡土记录者”用十五年光阴,将天堂寨的云雾、薄刀峰的险峻、九资河漫山遍野的红叶化作一张张光影名片。这些作品不仅让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成为全国旅游胜地,更让罗田县荣膺“湖北摄影之乡”的美誉。他们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:基层摄影的艺术价值,不在于追逐云端的抽象美学,而在于俯身扎根生活的土壤,在记录与创造中实现自我超越。以下将从九个维度,深入探讨基层摄影人如何将热爱升华为艺术追求,并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独特的价值篇章。
一、平衡生活与热爱:在现实与理想间构筑创作基石
基层摄影人是一群特殊的“斜杠青年”——他们可能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师、流水线上的工人,或是办公室里的职员。摄影对他们而言,既非谋生的工具,也非职业的主业,而是平凡生活中闪烁的诗意星火。据黄冈市摄影协会统计,全市逾千名会员中,仅有不足5%的人将摄影作为职业,其余95%皆以业余身份投身创作。这一数据深刻印证:基层摄影人的首要课题,是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经营好家庭与本职工作,是艺术追求的前提。对于私营企业主而言,需先专注商业经营,实现财务自由后再分配时间探索光影世界;机关单位的职员则应恪尽职守,在晋升通道趋于稳定、家庭责任妥善安置后,将闲暇时光投入创作。正如一位基层摄影师所言:“家庭是我的避风港,也是创作的后勤基地。只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,才能让我安心追逐镜头里的远方。”此外,基层摄影人多为“非天赋型”创作者,更需规避“梅妻鹤子”式的极端追求,理性规划生活与艺术的边界,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。
二、深耕乡土与日常:在烟火气中淬炼审美与生命力
摄影的本质,是对世界的重新发现与诠释。基层摄影人的最大优势,在于天然贴近生活的土壤。菜市场里,卖菜阿婆布满皱纹的双手熟练整理菜叶,粗糙的指节与鲜嫩的蔬菜形成强烈对比;工地上,烈日下工人擦汗的瞬间,飞扬的尘土在逆光中勾勒出金色的轮廓;老巷深处,爬满青藤的砖墙斑驳陆离,岁月的痕迹在光影中诉说着时光的故事……这些未经雕琢的真实场景,远比精心摆拍的“糖水片”更具震撼力,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市井的温度,构成了基层摄影的核心魅力。
在观察与记录中,审美能力悄然生长。罗田摄影师方华国回忆,自己初拍九资河红叶时,常陷入“见景就拍”的盲目状态。直至跟随黄冈老摄影家杜建新学习构图,研读《摄影构图学》等专业著作,才逐渐领悟光影与画面的深层逻辑。如今,他的镜头不再追逐表面的绚烂,而是聚焦于平凡场景中稍纵即逝的光影变化——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农舍、夕阳下老农归家的剪影,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画面,正是审美进阶的生动注脚。
同时,摄影也是一场身体与心灵的修行。背着沉重的器材穿梭街巷、攀爬陡峭的山峰、在寒风中守候日出云海……看似艰辛的过程,实则是对身心的双重锤炼。湖北省旅游摄影协会理事、罗田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华仁年届七旬,仍能负重二十余斤的设备,在山间连续创作数小时。他笑言:“摄影让我忘记了年龄,每一次按下快门,都是对生命活力的重新唤醒。”
三、聚焦专长与领域:在深耕细作中打造艺术标识
基层摄影人常陷入“广而不精”的创作误区:今日拍摄花鸟虫鱼,明日转战人文纪实,后天又尝试星空夜景。这种“蜻蜓点水”式的创作,导致大量照片沦为平庸之作,难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。破局的关键,在于收缩战线,聚焦细分领域,以“深耕”替代“泛猎”。
选择创作方向时,可结合自身经历与地域特色,锁定1-2个垂直领域。例如,社区工作者可专注记录“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人间百态”,用镜头捕捉居民搬迁、邻里互助的温情瞬间;乡村教师可将镜头对准“课堂里的孩子”,记录山区教育的变迁与希望。这种聚焦式创作,能让摄影师在长期跟踪中积累深厚的故事素材,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格。
风光摄影师方华国的实践堪称典范。三十余载间,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大别山风光,足迹遍布区域内所有已开发与未开发的景点。从春日杜鹃花海的绚烂,到冬日雾凇冰挂的晶莹,他用持续的镜头语言,构建起一套完整的“大别山视觉图谱”。2023年,其《影像大别山》艺术展在武汉展出,获得业界高度赞誉,《中国摄影报》更以整版篇幅专题推介。这正是“专注深耕”带来的艺术回报。
四、挖掘平凡与故事:在细微处见证时代的沧海桑田
当许多摄影师执着于远方的雪山、大漠时,基层摄影人更应珍视“身边的宝藏”。著名摄影师焦波用五十年光阴,记录父母从青丝到白发的平凡生活,最终成就《咱爹咱妈》这一经典之作。那些灶台前忙碌的身影、田间劳作的场景,看似普通,却因长期的坚守与深情的凝视,成为触动无数人的情感密码。
当下,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的社会变革:乡村振兴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生,城市化进程重塑着社区肌理,传统手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出路……这些时代浪潮中的细微褶皱,都值得用镜头记录。例如,记录乡村淘宝店主如何带动农产品外销,拍摄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的艰辛,或是跟踪记录一个普通家庭十年间的生活变迁。十年、二十年后,这些看似平凡的影像,或将成为解读时代的珍贵切片。
基层摄影人的使命,在于用敏锐的视角捕捉“平凡中的伟大”。早餐铺老板娘清晨忙碌的微笑、放学孩童专注捡拾落叶的瞬间、老人对弈时较真的神态……这些细碎的日常,经镜头定格后,往往能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。正如法国摄影家布列松所言:“摄影的魅力,在于将转瞬即逝的瞬间转化为永恒。”
五、研读经典与前沿:让理论为创作装上导航仪
许多基层摄影人常陷入“创作困境”:拍摄量巨大,却难以突破瓶颈;作品看似精美,却缺乏思想深度。究其根源,在于理论修养的缺失。摄影既是技术活,更是艺术创作,唯有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,方能实现质的飞跃。
《中国摄影报》作为国内摄影领域的权威媒体,堪称基层摄影人的“移动课堂”。其理论版深入剖析纪实摄影、新地形摄影等流派的核心思想,拆解优秀作品的构图逻辑与情感表达;艺术版邀请知名摄影师分享创作心路,探讨大画幅摄影、多重曝光等技术突破;国际版则引入巴黎摄影月、荷赛获奖作品等前沿资讯,拓宽创作者的全球视野。例如,2024年周少伟的《潮声渡》组照,以独特的画意摄影风格引发热议,其创作理念为众多基层摄影师提供了新思路。
对于时间有限的基层摄影人而言,系统研读大部头专著往往不切实际。而《中国摄影报》每期短小精悍的文章,恰如“知识胶囊”,既能高效补充养分,又便于随时翻阅学习。订阅一份报纸,不仅是获取资讯,更是与行业前沿保持对话,让创作始终充满生命力。
六、做好准备与调研:让镜头成为有温度的故事载体
“拍摄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想记录什么?拍摄对象有什么故事?用什么角度能最好地呈现?”这“拍摄三问”,是优秀作品诞生的前提。浠水摄影师徐水秋的实践堪称典范:他用十五年时间,踏遍全县13个乡镇、500余个村庄,挖掘整理非遗项目230余项,拍摄图片超20万张,最终编纂成图文并茂的《浠水民俗风情》画册,填补了地方文化史的空白。这种“先调研后拍摄”的模式,让他的作品不仅是影像记录,更成为珍贵的文化档案。
另一位摄影师李亚隆则秉持“成为半个专家”的创作理念。每次确定拍摄主题前,他都会进行大量阅读、实地考察,甚至与拍摄对象深入交流,力求从专业视角挖掘独特故事。罗田摄影师雷建高的创作习惯同样值得借鉴:每到新地点,他先空手观察数日,寻找最佳机位、研究光影变化,待思路成熟后再展开拍摄。他戏称:“摄影是孤独者的艺术,唯有静心沉淀,才能拍出有灵魂的作品。”
这些案例共同证明:充分的前期准备,能让镜头从“旁观者视角”转变为“参与者视角”。当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历史背景、文化内涵、人物情感有了深入理解,作品自然会充满温度与深度。
七、策划专题与系列:用叙事构建艺术的立体维度
专题摄影是基层摄影人实现突破的关键路径。它要求创作者围绕同一主题,用多组照片构建完整的叙事体系,而非单张作品的零散呈现。这种创作方式,既是对摄影师综合能力的考验,也是从“爱好者”向“艺术家”进阶的必经之路。
选择专题时,需遵循“贴近生活、立足本土”的原则。例如,社区工作者可策划“老城记忆”专题,记录拆迁改造中居民的情感变迁;医务工作者可聚焦“急诊室的24小时”,展现基层医疗的真实图景。确定主题后,需制定长期拍摄计划,与拍摄对象建立信任关系,甚至融入他们的生活。陕西摄影师侯登科为拍摄《麦客》系列,曾与麦客同吃同住,历时数年记录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,最终作品成为中国纪实摄影的经典。
宜昌“三峡摄影群体”的成功同样值得借鉴。李亚隆、肖萱安等摄影师扎根长江三峡,从历史、生态、人文等多角度持续创作,诞生了《三峡筑坝人》《夫妻戏班》等系列佳作,形成独具特色的“三峡摄影现象”。这些案例证明:专题摄影的价值,在于通过持续的跟踪与深度的挖掘,让作品超越表象,触及社会与人性的深层内核。
八、精通后期与编辑:在二次创作中实现艺术重生
许多基层摄影人对后期处理存在误区:要么将其视为“造假”而排斥,要么停留在简单调色阶段,忽视其艺术价值。事实上,后期处理是摄影创作的延伸。美国风光大师安塞尔·亚当斯曾比喻:“拍摄是谱曲,后期是演奏。”从胶片时代的暗房技术,到数码时代的软件处理,后期始终是完善作品表现力的重要环节。
图片编辑则是更高层次的创作。当摄影师完成专题拍摄,面对海量照片时,需通过筛选与排序,构建作品的叙事逻辑。筛选照片时,需综合考量画面质量、主题契合度、情感表达等因素;排序则需遵循“起承转合”的节奏,让照片之间形成有机联系。例如,以“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专题,可按“现状—挑战—希望”的脉络编排,通过画面的对比与递进,强化主题表达。
学习后期与编辑,需要系统的训练与实践。可通过线上课程、专业书籍掌握技术技巧,更需在实际创作中反复尝试。当后期技术与创作理念深度融合,零散的照片将升华为有灵魂的艺术作品。
九、立足本土与时代:让摄影成为照亮社会的光
基层摄影的终极价值,不在于奖杯与荣誉,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。罗田摄影人的实践便是最好的例证:他们的作品让曾经贫困的山村变身网红旅游地,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;蕲春雾云山的梯田因照片被关注,从荒田变为“摇钱树”。这些成果证明:艺术的高度,往往与对土地的热爱深度成正比。
在数字时代,基层摄影人的角色愈发重要。当短视频、社交媒体重塑传播格局,他们手中的镜头成为记录时代的重要工具。无论是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坚守,还是展现乡村振兴的成就,这些影像都能通过网络引发共鸣,推动社会进步。正如罗田村民所说:“这些照片不仅是风景,更是我们的新名片,让世界看到了家乡的美。”
基层摄影人应铭记:最好的艺术不在远方,而在脚下的土地;最动人的故事不在别人的镜头里,而在自己的生活中。当镜头既能记录时代变迁,又能传递人文关怀,摄影便超越了爱好的范畴,成为一项兼具艺术性与社会价值的事业。
从热爱到艺术,基层摄影人的进阶之路,是一场与生活对话、与时代同行的修行。无需昂贵的设备,不必追逐高深的技巧,只需保持对生活的热爱、对细节的敏感,以及持之以恒的坚持。在这片充满生机的乡土上,每个基层摄影人都能以镜头为笔,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,让平凡的热爱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。
作者:方华国
方华国,1961年生,湖北罗田人,机关职员退休。湖北省旅游摄影协会荣誉副会长、湖北省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专委会主任、湖北省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、历任湖北省旅游发展决策咨询专家、中南财经大学旅游专业硕士生导师、黄冈市摄影家协会第3届4届主席,高级经济师,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员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500px签约摄影师。先后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《魅力黄冈·大别山》、《天堂寨》两部个人摄影作品专集,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《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》《大别山旅游发展研究》,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《网.结构.轨迹--宏观生态经济学》。此外,在人民日报、中国旅游报、中国摄影报、新华网等报刊平台发表论文、散文、游记、摄影作品1000多篇幅,入选国家级省级摄影展赛作品40多幅,组织“罗田红叶摄影展”、“麻城杜鹃花摄影展”、“遗爱湖摄影展”、“摄影名家看黄冈”、“黄冈摄影精品展”、纪念建党百年摄影展”等大型摄影展事近三十场次,利用摄影成功推出了天堂寨、薄刀峰、罗田红叶、麻城杜鹃花、蕲春雾云山梯田等旅游景区,发起并组织了大别山摄影促进旅游发展高峰论坛,引起国内媒体广泛关注。2014年创办大型摄影微信平台《镜景》,已发刊近1300多期。2023年5月7日在武汉卓尔美术馆成功举办《影像大别山—方华国风光摄影艺术展》。2023年6月16日中国摄影报整版推出其摄影作品《大别山画卷》,2024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头版头条推出其大幅摄影作品《秋染天堂寨》。2024年8月发起并指导建设国内首家建在乡镇的《影像大别山画廊》,2024年11月到2025年5月先后接待了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永军、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居杨、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拥军、副主席马尚荣以及赵青、颜劲松等十多位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。并获得一致好评。
曾获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荣誉称号、罗田县优秀共产党员,湖北省优秀旅游局长,罗田县第六届“十佳”政协委员,黄冈市优秀共产党员, “全市十佳文明公仆”, “首届湖北省创新人物成就奖”,黄冈市劳动模范称号,全国旅游系统先进个人。2018\2019两年度“湖北摄影人物”,2023年度“中国风光摄影十佳摄影师”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