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过耳顺之年,越发觉得“心安”二字难得。相较于过往喜欢追着热闹跑,如今更偏爱往那些藏着故事的地方去,总盼着能在岁月浸过的角落里,寻一份心灵的宁静。听闻洪湖西畔瞿家湾,正是这样一处所在,便驱车前往。
一个半小时后车停一座别致的门楼前,风里裹着瞿家湾火辣辣的气息,扑面而来。
瞿家湾的名气是慢慢“长”出来的。
明朝时这里唤作“打铳湾”,猎户们扛着土铳早出晚归,穿梭山林,日子里尽是奔波的野气。后来瞿氏家族在此扎根,人丁渐旺,才改叫“瞿家湾”。一个“家”字,把漂泊的岁月拢成了温馨的时光,从此狩猎的急促变成了农耕、渔捕的悠然。
战争年代,这里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,是红二方面军的摇篮,是洪湖赤卫队的故乡。当年,贺龙、周逸群等先辈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,老街的青石板上,曾留下红军战士急行的脚印;老屋的木窗后,曾传出过秘密议事的低语。枪林弹雨中,瞿家湾没有被打垮,反倒成了一方“红色堡垒”,先辈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,从此有了钢筋铁骨般的坚韧。
如今,红色的根脉与绿色的生机在此交织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湖北省旅游摄影基地……,一块块牌匾都是对这片土地的荣耀见证。
占冠玮 摄
跨过门楼,走进革命历史陈列馆。馆内,《洪湖故事》《湘鄂西红军斗争史略》等书型雕塑林立,赤焰相拥,正中间一页翻开的“无字”书静静躺着,“梦回瞿家湾”泛着微光,既像在诉说过往,又似在邀来者写下新的篇章,仰头望,红色穹顶如燃烧的云,那一刻,我忽然懂得:这些都是瞿家湾的底气,它们托起了街头的从容、巷尾的烟火,也托起了今日游人脸上的笑意。
出陈列馆,便是“红军街”,五百米青石板路蜿蜒向前,像一条沉默的丝带,串联起39处革命遗址。石板早被岁月磨得发亮,边缘泛着温润的光,脚踩上去稳稳的,仿佛踩着一段踏实的过往。
两旁的明清老屋,是清一色的灰墙玄瓦、雕花窗棂,徽派建筑的雅致扑面而来,恍惚间竟以为撞入了故乡的老街。檐角下,红旗飘飘,没有半点张扬,衬得整条街既有红色的温度,又有岁月的静气。《洪湖水浪打浪》熟悉的乐曲混着阳光洒在石板上,光影晃动间,竟让人忘了时光流转,只觉得心,渐渐静了下来。
操着不同方言、身着各色服饰的游人,在古朴的老宅里、店铺前,驻足凝视。转进军民巷,数不清的红灯笼整齐悬挂,金色流苏伴着微风轻轻晃动,红得热烈却不灼眼。行至巷尾码头,小桥流水、白墙、绿树、红旗,融合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。倏忽间明白,瞿家湾的祥和是有根的,这根扎在洪湖的碧波中,扎在老街磨亮的石板下,也扎在当年军民携手、共护家园的情谊里。
沿着老街深入,中央湘鄂西省委员会旧址、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、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、湘鄂西省邮局二机关旧址及红旗日报社旧址……一座座老屋静立如史。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定格着斗争瞬间,一件件陈旧的革命文件记录着战略决策,简陋的武器装备、战士用过的生活用品与复原场景,无不展示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程。走进贺龙元帅曾住过的屋子,阳光透过天井,在地上洒下细碎的光点,恍惚间,似见有人伫立窗前,眉头微皱却眼神坚定。没有华丽的陈设,只有最寻常的物件,却让人觉得亲切,仿佛先辈们从未走远。历史与现实在此重叠,敬意自心底涌起。
次日清晨,我特意坐船去了洪湖。晨雾散去,水上实景演出开场,赤卫队装扮的演员们划着船穿梭在芦苇间,桨声咿呀,《这一仗打得真漂亮》的旋律随波荡漾。奇怪的是,即便看着这般“激烈”的场景,心里仍是平静的,因为这歌声里的故事,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底色,成了守护安宁的力量。
演出结束后,我沿着木栈道漫步,朝阳把湖水染成金红,十万亩荷花正开得热闹,红的如焰,灼灼地映着碧水;粉的似梦,朦胧萦绕着荷香;白的像月,清凉照亮了秋意。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,晶莹剔透。我伫立湖畔,听着“人人都说天堂美,怎比我洪湖鱼米乡”的歌声,看着湖光山色,再看看欢快的游人,忽然懂了“此心安处”的真意。
此心安处瞿家湾。是因砖瓦间凝着岁月沉香,湖波里漾着生活本真,史迹中透着热血温度;更因驻足于此,便能触摸到心里最踏实的答案。心安从不是偶然,是时光的馈赠,是先辈的守护,也是我们脚下所行、心中所念的归处。
相关推荐